【成就在古文中指什么】“成就”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完成某项任务或取得某种成果,但在古文中的含义与现代有所不同。它不仅包含“完成”的意思,还往往带有“功业、业绩、事业”等更深层的含义。本文将从古文语境出发,对“成就”的含义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不同用法及出处。
一、
在古代汉语中,“成就”一词多用于描述一个人所建立的功业、政绩或事业,强调的是长期积累和最终的结果。它既可以是动词,也可以是名词,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来判断。
1. 作为动词时:表示“完成、实现”,如“成就大业”、“成就功名”。
2. 作为名词时:表示“功业、业绩”,如“立下不世之成就”。
此外,“成就”在古文中也常与“功”“业”“事”等词搭配使用,表达对个人或国家发展的肯定。
二、表格展示:“成就”在古文中的含义与例句
用法 | 含义 | 例句 | 出处 |
动词 | 完成、实现 | “此子可教,他日必能成就大事。”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动词 | 建立、达成 | “若能成就大业,当以天下为己任。” |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 |
名词 | 功业、业绩 | “虽无显赫之成就,然心志坚定。”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 |
名词 | 成就、功绩 | “其人少有大志,终成一代名臣,成就非凡。” | 《宋史·范仲淹传》 |
动词 | 激励、促成 | “吾欲成就此人,非一日之功。” | 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 |
三、结语
综上所述,“成就”在古文中并非仅指“完成某件事”,而是更多地指向一种深远的功业或事业,强调的是人的志向、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。理解这一词汇的古义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