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惊起一滩鸥鹭原文】“惊起一滩鸥鹭”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。这句诗描绘了词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流露,展现出自然景色的生动与内心的微妙变化。
一、原文
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之一,全词如下:
> 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
> 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
> 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
整首词通过描写一个春日清晨的场景,表达了词人对花事凋零的惋惜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。其中“惊起一滩鸥鹭”并非原词中的句子,而是后人根据词意进行的艺术化演绎或引用,常用于形容突然的声响或动作打破了宁静的环境。
二、相关诗句分析
诗句 | 含义 | 情感表达 |
昨夜雨疏风骤 | 昨夜雨点稀疏,风势急促 | 表现春天将尽,天气多变 |
浓睡不消残酒 | 即使睡得很沉,酒意仍未消散 | 表明前夜可能饮酒,情绪略显低落 |
试问卷帘人 | 问正在卷帘的侍女 | 展现词人对花事的关注 |
却道海棠依旧 | 侍女回答说海棠花还是一样 | 显示侍女对花事缺乏敏感 |
知否,知否? | 词人反问,强调自己的观点 | 表达对花事变化的敏锐感知 |
应是绿肥红瘦 | 应该是叶子茂盛,花朵凋零 | 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惋惜 |
三、关于“惊起一滩鸥鹭”的延伸理解
虽然“惊起一滩鸥鹭”不是出自《如梦令》,但这一句常被用来引申为一种意境,象征着自然界的灵动与瞬间的变化。它可能出现在其他诗词中,如:
> “惊起一滩鸥鹭”——出自《渔歌子》等作品,用以描绘水面的动静之美。
在文学创作中,“惊起一滩鸥鹭”常被用来表现自然的生机与意外的美感,也象征着一种由静入动、由淡入浓的情感转变。
四、总结
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是李清照词作中的经典之作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。虽无“惊起一滩鸥鹭”之句,但其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捕捉和情感的细腻表达,与“惊起一滩鸥鹭”所传达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作名称 | 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 |
作者 | 李清照 |
出处 | 宋代词集 |
核心情感 | 对春光易逝的感伤 |
延伸意象 | “惊起一滩鸥鹭”象征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|
文学价值 | 语言优美,情感真挚,影响深远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以及“惊起一滩鸥鹭”这一意象在文学中的应用与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