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慷慨悲歌出处于哪里】“慷慨悲歌”这一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昂、情感深沉,带有壮烈、悲壮的意味。它最早出自哪部典籍?本文将从出处、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慷慨悲歌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原文为:“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”这段文字描述了项羽在垓下被围、四面楚歌之时,悲愤交加,唱出悲壮之歌的情景。
后人便以“慷慨悲歌”来形容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悲壮情绪,或指一种豪迈、悲凉的风格。该词不仅用于文学作品中,也常用于形容历史人物、英雄事迹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文化内涵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慷慨悲歌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原文出处 | “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” |
含义 | 形容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悲壮、激昂的情绪;也可指一种豪迈而哀伤的风格 |
用法 | 多用于文学描写、历史评价、人物刻画等场合 |
文化意义 | 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同情与赞美,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|
三、结语
“慷慨悲歌”不仅是对项羽悲壮结局的写照,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典型的情感表达方式。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复杂性,至今仍被广泛使用,成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与精神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