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疾恶如仇成语典故介绍】“疾恶如仇”是一个用来形容人对邪恶行为极其憎恨、毫不容忍的成语。该成语源自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,体现了正直、刚烈的性格特征。在日常生活中,“疾恶如仇”常用于赞扬那些敢于揭露不公、勇于对抗邪恶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疾恶 | 对邪恶极为痛恨 |
如仇 | 像对待仇人一样 |
整体含义 | 对邪恶之事极为痛恨,态度坚决,不容忍 |
二、成语出处与典故
“疾恶如仇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士之有志者,当务其大,不务其小;当明其道,不迷其途。若其行己不正,而欲人之信己,未之有也。故君子疾恶如仇,见善如不及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有志向的人应当注重大的方向,而不是琐碎的小事;应当明白道理,而不是迷失方向。如果一个人行为不端正,却希望别人信任自己,这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君子对邪恶之人和事非常痛恨,就像对待仇人一样。
三、成语用法与例句
使用场景 | 例句 |
赞扬正义感强的人 | 他为人正直,疾恶如仇,从不与坏人同流合污。 |
描述严厉执法者 | 这位法官疾恶如仇,对腐败行为绝不姑息。 |
表达对不良现象的不满 | 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,我们每个人都应疾恶如仇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深恶痛绝、痛心疾首、咬牙切齿 |
反义词 | 容忍包庇、无动于衷、漠不关心 |
五、成语文化意义
“疾恶如仇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,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要有勇气发声、行动。这种精神在古代文人中尤为突出,如包拯、海瑞等清官,皆以“疾恶如仇”著称。
六、总结
“疾恶如仇”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表达了对邪恶的强烈反感,也传递了正直、勇敢的价值观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要坚定立场、坚持正义。通过了解其出处、用法及文化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