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感遇十二首全诗原文】《感遇十二首》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,共十二首。这组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,借物抒怀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、仕途、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慨。其语言质朴,意境深远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。
一、
《感遇十二首》通过描写自然界的景象,如兰桂、松柏、孤鸿等,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、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叹。诗中既有对理想志向的坚守,也有对现实挫折的无奈,体现了张九龄作为一位政治家与文人的双重情怀。
二、《感遇十二首》原文及简要分析(表格形式)
首数 | 标题 | 原文 | 简要分析 |
一 | 感遇 | 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。 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。 谁知林栖者,闻风坐相悦。 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! | 表达对自然本性的赞美,强调内在美不需外在认可。 |
二 | 感遇 | 幽人归独卧,滞留未归去。 朝披云霞衣,暮漱星月露。 岂无山川秀,适意乃为乐。 安能苦身心,强作名利客? | 表现隐逸之志,表达对世俗功名的厌弃。 |
三 | 感遇 | 金镜霾幽色,白日忽西流。 天道有代谢,人事多参差。 谁谓山川险,能障风尘路? 愿君保清节,莫逐浮云去。 | 描写世事变迁,劝诫保持操守。 |
四 | 感遇 | 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。 君子贵素志,不屈于权势。 愿得忠贞心,不负平生学。 | 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性,反对趋炎附势。 |
五 | 感遇 | 昔年游南国,独行无侣伴。 江海虽辽阔,心随明月远。 欲问故园梦,空余泪满眼。 | 抒发思乡之情,表达漂泊之苦。 |
六 | 感遇 | 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 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 | 以自然景物寄托孤独心境,体现超然物外的情怀。 |
七 | 感遇 | 天地之大德曰生,万物之大情曰爱。 吾欲效古人,养性而静心。 | 表达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,提倡修身养性。 |
八 | 感遇 | 吾尝游四方,见人多忧患。 富贵非吾愿,贫贱亦难安。 | 反映对世俗生活的反思,表达淡泊名利的思想。 |
九 | 感遇 | 山中何所有,岭上多白云。 只可自怡悦,不堪持赠君。 | 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与自得。 |
十 | 感遇 | 孤鸿影自远,独鹤唳长空。 天地虽广阔,不如归去来。 | 以孤鸿、独鹤象征高洁之志,表达归隐之意。 |
十一 | 感遇 | 自从别君后,音书久断绝。 欲寄无由达,空吟不成章。 | 抒发离别之痛与思念之情。 |
十二 | 感遇 | 我本山野人,无意仕途路。 但愿身无病,心无扰。 | 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追求。 |
三、结语
《感遇十二首》不仅是张九龄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他对时代、人生、理想的深刻思考。诗中蕴含着儒家的仁爱精神、道家的自然之道,以及士大夫的独立人格。其语言虽简练,却意味深长,值得后人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