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发聋振聩的含义】“发聋振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话语或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,能够唤醒那些处于麻木或沉睡状态的人。这个成语不仅强调语言的力量,也体现出其在思想启蒙、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
发聋 | 指使耳聋的人恢复听觉,比喻使人从无知或麻木中觉醒。 |
振聩 | 指使耳聋的声音变得清晰,比喻用有力的语言打动人心。 |
整体含义 | 形容语言或言论极具震撼力,能唤醒人们的思想,激发人们的觉悟。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该成语出自清代黄宗羲的《明夷待访录·原臣》,原文为:“天下有道,则君子得而用之;天下无道,则君子得而振之。……若夫发聋振聩,使愚者不愚,智者不智,则非贤者莫能。”
意思是:当社会混乱时,有德之人应当挺身而出,以言辞唤醒民众,使糊涂的人变得明白,聪明的人更加清醒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发聋振聩”多用于形容那些具有深刻思想、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文章、演讲或事件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震耳欲聋、振聋发聩、醍醐灌顶、警钟长鸣 |
反义词 | 轻描淡写、无关痛痒、默然无闻、平淡无奇 |
四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文学评论 | “这篇文章发聋振聩,令人深思。” |
社会评论 | “这场演讲发聋振聩,引发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。” |
教育领域 | “老师的话语发聋振聩,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。” |
五、总结
“发聋振聩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。它强调的是语言的影响力和思想的穿透力,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,应勇于发声、敢于思考。无论是文学作品、政治演讲,还是日常交流,只要能真正触动人心、引发反思,便是“发聋振聩”的体现。
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,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,也能更好地认识到思想传播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