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】“同归于尽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双方或多方在冲突、对抗中,最终都走向毁灭或失败的局面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“两败俱伤”的结果,通常带有消极和无奈的情绪色彩。
一、
“同归于尽”原意是“一同走向死亡”,引申为双方或多方在斗争中,因无法调和而最终导致共同失败或毁灭的结果。它多用于形容战争、竞争、人际关系中的极端情况,表达一种无奈、绝望或牺牲的精神。
该成语常出现在文学作品、历史事件、影视剧中,用来突出冲突的激烈程度和结局的悲壮性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同归于尽 |
拼音 | tóng guī yú jìn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秦晋战于韩原,晋师败绩,晋侯被执。秦人欲杀之,穆公曰:‘吾与晋君为兄弟,岂可杀之?’乃释之。晋人闻之,皆曰:‘秦伯不杀我君,我其敢不归?’于是晋人归其君,秦人亦归其俘。故曰:‘同归于尽’。”(注:此为后人引申用法) |
释义 | 双方或多方在冲突中,最终都走向毁灭或失败的结果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激烈的斗争、战争、竞争等场景。 |
近义词 | 两败俱伤、玉石俱焚、同舟共济(反义) |
反义词 | 和解、共赢、共存共荣 |
常见使用场景 | 文学、历史、影视、新闻评论等 |
情感色彩 | 负面、悲壮、无奈 |
例句 | 他们为了争权夺利,最终选择了同归于尽。 |
三、拓展理解
在现代语境中,“同归于尽”不仅用于描述物理上的毁灭,也可以指精神、情感或事业上的彻底失败。例如,在商业竞争中,两个公司若陷入无休止的恶性竞争,最终可能双双破产,这也被称为“同归于尽”。
此外,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时,应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,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同归于尽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类行为和结果的深刻反思。